2019年上映的挪威电影《夺命隧道》(原名:Tunnelen)将观众带入了一场发生在北欧雪原之下的生死考验。这部电影由帕尔·奥耶执导,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隧道火灾为背景,融合了灾难与惊悚元素,试图探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。尽管豆瓣评分仅5.9分,但影片对挪威社会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的真实映射,仍值得观众细细品味。
故事设定在挪威西部一条长达9公里的公路隧道中。挪威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欧洲最密集的隧道网络,全国有近900条公路隧道,其中许多长度惊人。影片中的隧道原型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洛达尔隧道(全长24.5公里)或大西洋海底隧道——这些工程奇迹虽为交通带来便利,但也隐藏着巨大风险。导演通过镜头语言,巧妙放大了密闭空间中烟雾、高温和黑暗带来的心理压迫感。
影片开场是一对夫妻带着女儿驱车穿越隧道时的日常对话,挪威演员托尔比约恩·哈尔和伊尔瓦·伯杜德的表演自然细腻,让观众迅速代入普通家庭的温馨氛围。然而,当一辆油罐车在隧道中部爆炸后,情节急转直下:火焰迅速蔓延,通风系统失灵,逃生通道被堵……这些场景并非完全虚构。2011年挪威奥斯陆政府曾发布隧道安全白皮书,指出全国15%的隧道缺乏自动灭火系统,而长隧道中烟囱效应可能导致烟雾扩散速度超过人类奔跑速度。
电影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,幸存者们试图用湿衣服堵住门缝防止烟雾侵入——这其实是挪威应急手册中推荐的自救方法。但影片也暴露了现实中的矛盾:尽管挪威拥有先进的隧道设计标准(如每隔500米设紧急避难舱),但许多人仍缺乏基础逃生知识。2017年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的调查显示,仅38%的司机会在车内常备应急工具。
尽管影片在节奏把控和人物刻画上受到诟病(部分观众认为配角动机单薄),但其对灾难场景的还原度值得称道。制作团队实际搭建了1:1的隧道段,使用环保烟雾模拟器和高强度灯光制造火焰效果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挪威语原声中对应急广播系统的还原极其真实——嘶哑的警报声与模糊的指令声,恰好反映了真实灾难中信息混乱的状态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《夺命隧道》折射出挪威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抗争。这个北欧国家每年有半年被冰雪覆盖,国民既依赖隧道网络维持冬季交通,又深知其中风险。影片中救援队使用的热成像仪和高压水枪系统,正是挪威民防部队的标准装备。而结局处的抉择困境,则暗喻了现代社会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技术局限与人性光辉。
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深度上未达预期,但它像一部视觉化的安全教科书,提醒观众:当我们穿越那些壮观的工程奇迹时,或许应该多留意墙上的红色应急箱,记住逃生通道的间隔距离——这些细节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生与死的分界线。

暂无评论内容